MAROHN THYSSENKRUPP ELEVATOR, A Smart Choice. English
进军商业地产是转型不是对抗
2011-05-02  编辑:Service  来源: 中国房地产报   查看:2/5767

      房企进军商业地产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一线品牌如万科、保利、龙湖、世茂、绿地等均已大张旗鼓地进军商业地产领域。而一直在此领域耕耘的万达则已经尝尽了甜头,逐步踏上了中国最大商业房地产企业的宝座。对于一线房企大规模进入商业地产市场,舆论多将之解释为房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种举措,演绎成了房企对抗或者逃避调控的手段。
      不容否认,一部分资金由于住宅的限购,转向商业地产市场。但是,就商业地产本身的特质而言,特别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,如果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,仅仅是为了应付调控,则在短视的同时,对于房地产的未来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。
     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除政策环境以外,商业地产开发的其他外部条件也有所改善。比如房地产金融领域,目前各种主权基金、私募基金已经渐成气候,各类金融机构投资商业地产的通道也已打通。加上地方政府逐步认识到楼宇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,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给予了各种鼓励措施。一方面为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减轻了运营负担,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;另一方面为其建立了一套退出机制的雏形。因此,目前开发商业地产,对于许多房地产企业而言,不再视为“危途”。
      商业地产吸引开发企业的另一重要因素,是“钱途”。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后,有两种选择:持有经营或出售。而出售又有两种方式,整售或散售。散售方式在商业地产多年开发历程中最为常用,成功案例少于失败案例,多适用于中低档商业地产,对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利。整售与开发商持有其实是一回事,都需涉足商业地产运营。这个部分对于开发企业而言,需要具备不同以往住宅开发之资源整合能力,是一个新课题,需专业团队以恰当运作方式开展相关工作。这方面成功案例,可借鉴者有一批企业,多各有强项,且有成功案例,普遍尝到了一定的甜头,“钱途”见到曙光。
      开发难度下降,运营收益提高,自然而然吸引力提升。但相较于住宅,利润率却尚且不足以相匹敌。只是,当今衡量优秀房地产企业的标准,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,逐步开始关注资产规模与结构、利润来源与稳定性等指标,来自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要求,也给了房地产企业发展商业地产的动力。房地产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金融行为,因此用金融与资本的眼光来审视企业,打造符合要求的新型房地产企业,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。
      看清楚上边的几个问题,必然得出一个结论:当前房企,特别是一线品牌房企进军商业地产,绝非盲目跟风,更不是对抗宏观调控,而是大势所趋,不得不为。
 

返回上页 ┊ 关闭窗口 ┊ 到顶部 ┊ 打印版本打印文章 ┊ 字体:T  T  T